近日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帮助。中医药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非遗的典型代表。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、发展好中医药非遗是坚定文化自信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。我们要主动担当,积极作为,共同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。

一些方面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
目前,中医药非遗在保护体系建设、保护名录编制、人才培养、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。比如,目前我国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还比较少,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,加大扶持力度是保护工作的关键。应尽快开展专题讨论,进一步把握保护传承的现状,并对其进行跟踪;建立有关的古籍和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,促进活态传承;加强传承人培养,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,支持符合条件的传承人依法取得医师资格。
中医药学非遗应进一步探索医教研企机构的协同创新,构建完善的产业链、服务链、创新链生态。创新发展,科技助力不可或缺,人才活力亟待激发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开展多学科、跨领域研究。
潜力巨大,需要融合现代经济当中去
中医药非遗在健康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、生态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,对相关价值进行挖掘和激发,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。可探索将中医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,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能用得上,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保健产品。寻找中药非遗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,以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转化开发,打造一批优质品牌。
要实现中医药非遗的高质量发展,更大程度上应实现跨界融合。根据目前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积累的经验,“+旅游”“+互联网”“+养老”“+康养”等备受关注。中医药非遗小镇、特色小镇、文创街区、旅游度假区等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为实现相关类型的跨界融合,促进科技创新、产业创新、新业态的培育和新格局的重塑。
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
继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双翼,缺一不可,中医药非遗同样需要多渠道、多方面、多层面的传播。现代传播手段,如网络直播、短视频、 VR等,推动中医药非遗进校园、进社区;引导开发一批有影响的音频视频节目、电视剧、电影、专题片、动漫作品等;推进中医药非遗文化遗产保护、数字图书馆、博物馆建设、中医药非遗产馆;与此同时,中医药非遗要积极“走出去”,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建立,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。
以上整理参考于人民日报海外版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版权,非常抱歉,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