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省龙岩市,通称闽西,是连接赣粤两省的内陆山区。东面是厦、漳、泉,西接江西赣州,南接广东梅州、汕头,北依三明。作为客家祖地和客家人的发祥地,闽西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中,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,创造了客家的辉煌。
客家文化旅游,是龙岩的一张金招牌
海峡西岸经济区被寄予“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”的战略地位,通过加强武夷山、闽西南土楼、鼓浪屿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,充分发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,吸引两岸游客。闽南文化、客家文化、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的文化内涵,构成了极具生态的文化体系。
对客家文化进行整体保护、活态传承和持续发展,有利于弘扬客家文化精神,促进文化认同,维护社会和谐,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。进而促进闽西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,这一切的努力,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。龙岩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三个方面:

- 以古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
涵盖了红色秘密交通线、革命旧址群、战斗遗址等。
- 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的客家文化
涵盖了永定土楼、虎豹别墅、长汀古城、沿汀江河流域客家文化群落、长汀客家山寨丁屋岭、连城培田古民居、连城芷溪古村落、武平中山古镇、武平岩前狮岩定光古佛景区、上杭客家族谱博物馆、上杭李氏大宗祠等旅游资源。
- 以冠豸山为代表的丹霞山水地貌
涵盖了冠豸山、梅花山十八洞、漳平九鹏溪、新罗龙崆洞、江山睡美人、武平梁野山、永定龙湖等自然山水。
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具有坚实基础
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客家文化是唐末至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南汉人带来的中原文化是赣南、闽西、粤东山地环境中与土著、百越文化多次交融、层层积淀而成的汉族民系文化,是客家人在适应闽南、闽西、粤东山地环境中创造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。
- 文化旅游形态
闽西客家人具有强烈的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和忠孝之情,十分重视对祖宗、和睦相处、报效国家。闽西客家族谱、祠堂的楹联中,蕴涵着丰富的家训家训文化,是客家人视之为家训的基础,是家族传承发展恒久不变的精神准则。
- 传统建筑形态
世界文化遗产土楼,以及汀州古城、培田古民居建筑群以及众多的围屋、土堡和庙阁、牌坊、廊桥、石拱桥等,与传统村镇布局、客家土楼营造技艺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构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闽西客家建筑文化。每处建筑都是客家人的生活史、家族史,体现了客家人“大家庭,小社会”的社会伦理观。
- 传统印刷术等工艺形态
连城四堡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版画基地之一。现有的工坊建筑群、书籍、雕版工具、版画印刷术、造纸术等构成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版画文化。采用竹材及独特工艺制成的连史纸、玉扣纸,达到中国竹纸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,有“寿纸千年”的美称,是书画、印刷的绝佳用纸。在这里,我们有幸得以见证中国印刷术、造纸术的两大发明。

- 传统表演艺术、体育等形态
闽西保留了源于明代的上杭高腔木偶戏、乱弹木偶戏,源于清代的闽西汉剧、采茶戏等民间小戏;保留了客家十番音乐、客家山歌、鼓吹音乐、公嫲吹、连城大乐等传统音乐;保留了九连环、打船灯、舞龙灯、竹马灯、打花鼓等传统舞蹈;流传民间歌谣、儿歌等客家歌谣,以及竹板歌、南词说唱等客家曲艺;流传连城拳、上杭女子五枚拳、上杭钟家拳、上杭罗家拳等地方特色鲜明的拳术。
- 传统饮食文化形态
闽西“八大干”(长汀豆腐干、连城地瓜干、武平猪胆干、上杭萝卜干、永定菜干、明溪肉脯干、宁化老鼠干、清流明笋干)以及万应茶、客家米酒等体现了特殊的闽西山地饮食文化,有些甚至发展成为特色产业。闽西客家菜系体现了原汁原味、美味、干鲜的特色,同时还蕴含了阴阳、四时食养、药膳相济的“中和”思想。不但传统深厚,而且善于创新、与时俱进。
独特、多样、完整的闽西客家文化表现形式,展示了客家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的山地文化特征。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大要素、都可以在大海般浩瀚的客家文化中得到满足。
以上整理参考于学习时报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版权,非常抱歉,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