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普陀山修身养性,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

广告位

健康中国

普陀山具有将近1200年的佛教历史文化,美丽风光与悠久文化融为一体,成就了名扬中外的“海天佛国”,是海内外香游客放松身心,休闲度假的好去处!

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简介

浙江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,它位于舟山境内,是舟山群岛1300多个岛屿中的一个,方圆12.5公里,是国家5A级风景区。在四大佛教名山中,普陀山是唯一坐落在海上的佛教圣地,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佛教文化融为一体,成就了名扬中外的“海天佛国”。

来普陀山修身养性,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插图

普陀山佛教文旅的特点

  • 风光秀美,文化底蕴深厚

浙江普陀山坐落在东海莲花洋上,浙江省舟山群岛中部,是一座幽静秀美的悬水小岛,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海面上。岛上,巍峨庄严的普济寺、法雨寺、慧济寺三大寺,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。

元代古建筑多宝塔、明万历年间雕刻的杨枝观音碑、清初从南京拆迁来的明故宫九龙殿,是观音道场的“镇山三宝”。青石浮雕“五百罗汉塔”、33米高的“南海观音”露天铜像、纯紫铜铸成的正法讲寺“铜大殿”,紫竹林禅院、西方庵、祥慧庵等古刹梵宇,为海天佛国增添了无限风采和无穷魅力。

普陀山作为一座自然奇山、佛教圣山和文化名山,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。来山旅游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,如唐代王勃曾赞誉普陀是“南海海深幽绝处,碧绀嵯峨连水府。近代孙中山、康有为、丰子恺、巴金等历史名人巨匠也无疑使普陀山大放异彩。

普陀山的旅游文化品牌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。楹联、摩岩石刻、碑刻、诗文等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,尤其是唐代吴道子和阎立本所绘的杨枝观音碑等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这为普陀山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。

  • 海岛风情,浓郁的佛教文化

依山而建,依景而筑,普陀山具有将近1200年的佛教历史文化和别致风雅的海岛风景。普陀山以海为主,海山结合的手法,既保留了海的雄、险、旷的特征,又融入了山的雄、秀、幽,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,交相辉映。

普陀山悠久的观音文化,真正体现了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的佛教精神,对社会稳定、人心和乐以及启发智慧有着积极作用。每年农历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三次观音香节期间,来山朝圣礼拜和旅游观光的海内外香游客人山人海,处处洋溢着佛国盛会的浓郁氛围。

来普陀山修身养性,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插图1

普陀山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,空气湿润,雨量充沛。岛上植物种类繁多,有“海上植物园”之称。在阳光照耀下的普济寺、法雨寺、紫竹林、朝阳洞、千步沙、百步沙等寺院、景点绿树掩映,一片葱郁,也是海内外香游客放松身心,休闲度假的好去处。在这里,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交接,是人们海水浴的绝佳去处。

  • 全国旅客,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

据了解,在来山客源中,长三角地区、闽南地区游客占较大比例,且多以组团形式来山,北方地区游客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。另外,“普陀山号”列车的冠名,南北贯穿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山东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等6个省2个直辖市、途经十几个大中城市和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总里程2870公里,一举成为连接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大动脉。

普陀山在做深做实佛教文化、深入挖掘海洋特色文化的同时,坚持“保护优先、保用结合、以用促保、精准施策”,把历史建筑保护和隐患整改相结合。截以名人墨客所题的摩崖石刻、碑林等文物为切入点,打造书法爱好者网红打卡地,以点带面讲述历史内涵、艺术价值和意义,普及文物知识。

在旅游文创产品、月光旅游、素食品牌等方面不断创新,进一步释放文旅产业活力。如旅游文创产业方面,已有国道黄金、吉祥文创、胜境文创等30余家品质文创企业,相继在普陀山落地,目前已累计开发文创产品超1000个品类;素食文化方面,素德福、枣子树、长生素斋等著名素食品牌已落地,全山共有素食餐饮接待场所逾50处。

必去的经典景点

根据《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》,景区划分为南天门、普济寺、潮音洞至观音跳、西天门至风洞嘴、法雨寺、佛顶山慧济寺、飞沙岙至梵音洞、海澄庵后岙沙、百步沙千步沙(以上在普陀本岛)、洛迦山和邻近朱家尖的白山、十里金沙、樟湾等十三个。属普陀山行政管辖区的有十个景区。

来普陀山修身养性,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插图2

2019年,普陀山朱家尖景区通过整合普陀山、朱家尖“两岸一线”票务系统,实现普陀山正山门票、普陀山进山船票和返程船票“多票叠加、一次支付、分次检票”的“一票通”全场景通关服务模式。今年,普陀山景区在“普陀山E码通”全域数字化智慧文旅建设方面也在大力推进。

以上整理参考于佛旅网 舟山网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涉版权,非常抱歉,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0-0023-1751

邮箱: 348387884@qq.com

本站旨在提供医疗健康讯息,不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!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