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印度,尼泊尔等这些地方是禅修旅游的热门,其实我们国家禅修旅游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。现在,北京、广州等城市也推出了禅修课程或夏令营,受到人们的青睐。远离喧嚣烦恼,放下压力解放自我,禅修旅游,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自己,也让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自己。就目前而言,禅修旅游项目开发主要是有两大类型:
以寺院文化为依托,在寺院周围开展禅修旅游活动
许多中国寺庙文化底蕴深厚,环境幽雅,是都市人向往的度假胜地。但由于庙宇设施的限制,不具备载入各种旅游业态的基础。因此许多旅游开发都以寺庙文化氛围和环境特色为依托,在其周边建设文化渗透型、文化嫁接型的禅修项目。
这一禅修旅游开发模式加强了资源结点,从佛教文化提取精华思想,应用于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中,形成佛禅文化的立体氛围。与文化灵魂型开发模式相比,具有旅游业态更加丰富,产品体系更加完善,旅游业态更加丰富,产品体系更加完善。

(图为庐山东林寺,网络配图侵删)
文化渗透,嫁接式禅修旅游业态
- 禅修旅游酒店
禅修酒店是禅修旅游较为流行的一种业态,与传统养生相结合开发项目,因为禅修倡导的“明心见性,解脱自在”,与传统养生所认为的“活命双修”的观点完全一致。
禅修旅游酒店的开发有两种模式:一是以禅修文化内涵为依托,在酒店开展禅修活动,体验僧侣生活,如无锡灵山灵山。二是依托酒店周边资源,如温泉、茶林等,并融入禅修养生文化,如广东新兴县依托国恩寺佛教文化资源,与其当地温泉资源相结合,开发出禅修温泉产品。这两种模式都是以酒店为载体,融入佛禅文化周边的养生元素,结合幽静环境的营造,为游客提供禅修养生度假产品。
- 禅修旅游地产
禅修地产是一种综合性旅游业态,它是集禅修、养生、文化、地产、餐饮、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地产项目。比如重庆天星城,以金佛寺禅修文化为依托,满足了很多人渴望回归宁静的需求。禅修旅游地产项目一般都面向高端市场,对周边环境、区位交通都有很高的要求。
- 禅修旅游小镇
禅修小镇是一种综合性禅修业态,能从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的全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。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整合其他各类禅修业态,如禅修酒店、禅修中心、禅修地产等。以北京的禅修度假市场为依托的北京长城少林文化谷,植根少林禅修文化,在北京郊外打造禅修特色小镇。

(图为灵山小镇·拈花湾,网络配图侵删)
有些地方没有寺庙这种设施,想要开发禅修旅游项目,则需要更多地关注佛教文化的导入、禅境的营造。尽管禅修度假区往往位于山林之中,但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这种则需要将定位瞄准更高端的度假市场。
- 禅修旅游中心
禅修道院这样的禅修旅游中心,一般需要非常安静和特殊的环境,对社交活动一般都是严格限制的,每个人都需要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禅修。
禅修中心主要是为从事禅修的出家人及家庭设计的,通常建造在寺院边缘或远离尘世的山林,如缅甸的帕奥禅林,建设于远离尘世的山林,中心分为上院、下院、下院等。禅修中心还建立了大禅堂、图书馆、寮房、诊所、斋堂等配套设施,为禅师提供全套禅修服务。
- 禅修旅游会所
禅修会所是禅宗文化嫁接的一种高端度假业态,这种禅修业态对市场和环境营造的要求极高。其导入必须有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大都市作为市场支撑。如北京众多禅修会所,有的位于大兴静谧的山林中,有的分布在繁华的故宫周围。
- 文化渗透,嫁接式禅修旅游业态
- 文化渗透式、嫁接式禅修业态的导入,需要注重禅意环境的营造。
- 禅修业态移植式禅修文化,要注意嫁接文化与其旅游体验活动的融合,应注重灵魂与文化相一致。
- 旅游业的负荷,虽然没有场地规模的限制,但场地选址极为重要,需要有大型市场作为支撑。
- 要重视禅修业态产品的营销。
- 这种禅修旅游业态,是集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态,需要重视整体的打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