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业受到疫情大环境的严重冲击,不少景区关闭,酒店停业,节庆取消……全国旅游业迅速跌到“冰点”。时间不短,对多数旅游企业而言,这可能是灾难性的。行业洗牌在所难免,竞争力较差的中小企业可能被淘汰或收购,资源进一步向行业头部集中。但我们也要意识到,旅游业或许可以加深思考、进一步调整和提升。
不同于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医疗旅游,我国体育旅游在政策和市场双轨推动下已初具规模。在2016年,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的《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》中,明确提出到2020年,我国体育旅游总量将达到10亿人次,占旅游总量的15%,体育消费总量突破1万亿元。这次疫情虽然对这一目标的实现造成了暂时的抑制,但事实上也为未来的“报复式增长”埋下了伏笔。

面对突发疫情,医院在短期内只能提供辅助治疗,预防和治愈疾病主要依靠人自身的免疫力。而“免疫力就是竞争力”,提高体质和免疫力,正是体育旅游发展的要义。
我国地域广阔,民族众多,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、气候等都有很大差异,因而适合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。例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、南部地区的龙舟赛等,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。
但是,由于文化心理、教育制度、生活习惯等复杂因素的影响,我国尚未形成全民健身与户外运动的浓厚氛围。特别是近几年,手机游戏的兴起,更使年轻人(尤其是青少年)将更多的空闲时间用于室内休闲,而非户外运动,这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利。当前,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对“免疫力”的渴求,希望在疫情过后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,走出去,形成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强大推动力量。
以上整理参考于 中国旅游报 ,如涉版权,非常抱歉,请与我们联系。